当前位置: 呼和浩特代孕 > 代孕套餐 > 五版中药知识点总结
五版中药知识点总结
发表日期:2023-07-06 06:20|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126次
本文摘要:9.明矾,别名白帆,枯矾酸寒,归肺肝脾,胃,大肠经,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止血止泻,清热消痰之功,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化水洗,内服1-3克,入丸散。清热泻火药 1.石膏,

辛温解表药

1.麻黄辛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平喘,利水。

先煎,1.5~10克,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或生用。

2.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3~10克

3.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不宜久煎。

4.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煎服或捣汁冲服。

5.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利水退肿须浓煎。

6.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

祛风解表,止血。不宜久煎,用于止血,须炒炭用。

7.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8.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肢节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

9.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解表,祛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

为治疗鼻渊头痛的要药。

10.藁本,辛温,归膀胱经。

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1.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

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12.辛夷,别名木笔花,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内服时,宜用纱布包煎。

辛凉解表药

1.薄荷,辛凉,归肝、肺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不宜久煎。

2.牛蒡子,别名,大力子,辛、苦,寒,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3.蝉蜕,甘,寒,归肺,肝经。

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4.淡豆豉。辛甘微苦寒,归肺胃经。

解表除烦。

5.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

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6.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外感风热多用黄菊花,清热明目和平肝多用白菊花。

7.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8.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

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

止泻宜煨用。

9.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10.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大肠,胃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升举阳气多用炙麻黄。

11.浮萍,辛,寒,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透疹,祛风止痒,利水消肿。

12.木贼,甘,苦,平,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清热药分五类

1.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证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2.清热燥湿药,偏于苦燥,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证。

3.清热凉血药,主要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4.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瘟疫,毒痢,及痈肿,疮毒等热毒病证。

5.退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证。

清热泻火药

1.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内服宜生用,入汤剂宜打碎先煎,外用经火煅研末,用量15-60克。

2.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

3.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有清热生津,止呕,除烦之功。

4.天花粉,又名瓜蒌根,花粉,苦、微甘、寒,归肺胃经,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之功。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5.竹叶又名淡竹叶,竹叶卷心,甘、淡寒,归心肺胃经,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之功。

6.栀子,别名越桃,山栀,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

7.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之功。

8.淡竹叶,别名竹叶麦冬,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有清热除烦,利尿之功。

9.寒水石,咸,大寒,归胃、肾经,有清热泻火之功。

10.鸭跖草,甘、苦、寒,归肺、胃、膀胱经,有清热解毒,利尿之功。

11.谷精草,甘,平,归肝胃经,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之功。

12.青葙子,苦、微寒,归肝经,有清泻肝火,明目,退翳之功。

本品清热力强,且有扩散瞳孔的作用,肝肾虚及青光眼患者忌用。

清热燥湿药

1.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

清热多用生黄芩,安胎多用炒制品,清上焦热可用酒黄芩,止血则多炒成炭用。

2.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

3.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之功。

4.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胃经,有清热燥湿泻肝火之功。

5.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之功.

清热凉血药

1.犀角,苦,咸,寒,归心肝胃经,有凉血止血,泻火解毒,安神定惊之功。1.5~6克,锉为细粉冲服或磨汁服,或入丸散剂。畏川乌、草乌。水牛角12至48克。

2.生地黄,别名干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

3.玄参,别名元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有清热解毒,养阴之功。反藜芦。

4.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

5.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去瘀止痛之功。反藜芦。

6.紫草,甘寒,归心肝经,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之功。

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甘、寒,归肺、胃、大肠经,有清热解毒之功。

2.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

3.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

4.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有清热解毒之功。

5.大青叶苦寒,归心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功。

6.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

7.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散肿之功。1.5~3克,散剂冲服,或做丸,不溶于水,外用干敷或调敷患处。

8.穿心莲,别名一见喜,苦胆草,苦,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有清热解毒,燥湿之功。

9.牛黄,苦凉,归肝心经,有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之功。

0.2~0.5克,入丸散剂。

10.蚤休,别名重楼,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熄风定惊之功。

11.拳参别名紫参,苦凉,有清热解毒,去湿,散痈肿之功。

12.半边莲,辛寒,归心小肠肺经,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

13.垂盆草,甘,淡,微酸,凉,归肝胆,小肠经,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

14.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有解毒除湿,利关节之功。

15.鱼腥草,别名荠菜,辛,微寒,归肺经,有清热解毒,排脓利尿之功。

16.射干,苦,寒,归肺经,有清热解毒,祛痰利咽之功。

17.山豆根,苦寒,归肺经,有清热解毒,利咽喉,散肿止痛之功。

18.马勃,辛、平,归肺经,具有清肺利咽,解毒止血之功。

19.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

20.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之功。

21.秦皮,苦,寒,归肝,胆,大肠经,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之功。

22.鸦胆子,苦,寒,归大肠、肝经,有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赘疣。

每次10到15粒,治疟疾。或10到30粒,治痢疾,味极苦,不宜入汤剂,可装胶囊,或桂圆肉包裹吞服。外用适量。

23.红藤,苦,平,归大肠经,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

24.败酱草,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去瘀止痛之功。

25.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肠小肠经,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之功。

26.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有清热解毒,止痉,明目之功。1~2.5克,内服多作丸散,不入汤剂。

27.白蔹,苦,辛,微寒,有清热解毒,敛疮生肌之功。反乌头。

28.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之功。

29.漏芦,苦,寒,归胃经,有清热解毒,消痈肿,下乳汁之功。

30.山慈姑,别名毛慈姑,辛,寒,有小毒,归肝、胃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

31.四季青,苦涩,寒,归肺,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敛疮止痛。

32.金荞麦,苦,平,归肺,脾经,有清热解毒,清肺化痰,健脾消食之功。

33.地锦草,苦,辛,平,归肝,胃,大肠经,有清热解毒,止血、活血、利湿之功。

34.白毛夏枯草,苦,寒,归肺,肝、心经,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凉血止血之功。

35.绿豆,甘,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消暑之功。

清虚热药

1.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有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之功。不宜久煎。

2.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之功。

3.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肾经,有凉血退蒸,清泻肺热之功。

4.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可退虚热,清疳热。

5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攻下药

1.大黄:别名将军,川军,锦纹。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之功。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用于瘀血证及不宜峻下者,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者。

2.芒硝,咸,苦,寒,归胃,大肠经,有泻下,软坚,清热作用,10-15克,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

3.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有泻下导致滞之功,缓下1.5~3克;攻下,5~10克,用开水泡服,入汤剂后下。

4.芦荟,苦,寒,归肝,大肠经,有泻下,清肝,杀虫之功,1~2克,宜入丸散,不入汤剂。

润下药

1.火麻仁:别名大麻仁,麻子仁,甘、平,归脾、大肠经,有润肠通便之功。

2.郁李仁:辛、苦、平,归大肠、小肠经,有润肠通便,利水消肿之功。

峻下逐水药

1.甘遂,苦,甘,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有泻下逐水,消肿散结之功,本品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入丸散,每次0.5~1克,醋制可减低毒性,外用适量生用。反甘草。

2.大戟,苦,辛,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有泻下逐饮,消肿散结之功,1.5~3克,散剂每次1克,醋制以减低毒性,反甘草。

3.芫花,别名老鼠花,头痛花,药鱼草,心,苦,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有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之功,1.5~3克,散剂每次服0.6克,外用适量,醋炒以减低毒性,反甘草。

4.巴豆,别名江子,刚子,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有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之功,大多数制成巴豆霜用,以减轻毒性,内服0.1~0.3克,多入丸散,外用适量。服巴豆时,不宜食热粥饮开水等热物,以免加剧泻下,服巴豆后如泻下不止者用黄连黄柏煎汤送服,或食冷粥以缓解,体弱者及孕妇忌用,畏牵牛。

5.牵牛子,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有泻下,逐水,去积,杀虫之功,3~10打碎入煎,散剂1.5~3克,生用或炒用,炒用药性较缓。

6.商陆,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有泻下利水,消肿散结之功。5~10克

7.千金子,辛,温,有毒,归肝,肾,大肠经,有逐水退肿,破血消癥之功,1~2克,制霜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祛风湿药

1.独活,辛,苦,温,归肝肾膀胱经,有祛风湿,止痛,解表之功。

2.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之功。

3.防己,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有祛风湿,止痛,利水之功,一般认为,汉防己利水消肿作用较强,木防己祛风止痛作用较好。

4.秦艽,苦,辛,微寒,归胃,肝,胆经,有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之功。

5.豨莶草,苦,寒,归肝,肾经,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之功。

治风湿痹证宜制用,治痈肿、湿疹宜生用。

6.臭梧桐,辛,苦,甘,凉,归肝经,有祛风湿之功。

7.木瓜,酸,温,归肝,脾经,有舒筋活络,化湿和胃止痛。

8.络石藤,苦,微寒,归心,肝经,有祛风通络,凉血消肿之功。

9.徐长卿,辛,温,归肝,胃经,有祛风止痛,止痒之功。

10.桑枝,苦,平,归肝经,有祛风通络之功,本品尚能利水,治疗水肿。

11.桑寄生,苦,平,归肝,肾经,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之功。

12.五加皮,心,苦,温,归肝,肾经,有祛风湿,强筋骨,利水之功。

13.虎骨,辛,温,归肝,肾经,有祛风定痛,强筋健骨之功。

用量用法,3-6克,入丸剂或浸酒服。

14.白花蛇,别名蕲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有祛风,活络,定惊之功。

用法用量,3-10克,研末服1-1.5克。

15海桐皮。苦,辛,平,归肝经,有祛风湿,通经络之功,还可以杀虫止痒,治疗各种湿疹,疥癣。

16.晚蚕砂,甘,辛,温,归肝,脾胃经,有祛风除湿,和胃化浊之功。

17.寻骨风,心,苦,平,归肝经,有祛风湿,通络,止痛之功。

18.海风藤,辛,苦,微温,归肝经,有祛风湿,通经络之功。

19.千年健,苦,辛,温,归肝,肾经,有祛风湿,健筋骨之功。

20.松节,苦,温,归肝经,有祛风燥湿,止痛之功。

芳香化湿药

1.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有燥湿健脾,祛风湿之功。明目与猪肝,羊肝蒸煮同食。

2.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有行气,燥湿,消积,平喘之功。

3.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有化湿,解暑,止呕之功。

4.佩兰,辛,平,归脾胃经,有化湿,解暑之功。

5.砂仁,辛,温,归脾胃经,有化湿,行气,温中,安胎之功。

用法用量,3-6克,入汤剂宜后下。

6.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之功。

用法用量,3-6克,入汤剂宜后下。

7.草豆蔻,辛,温,归脾,胃经,有燥湿,温中,行气之功

用法用量,3-6克,入汤剂宜后下。

8.草果,辛,温,归脾胃经,有燥湿,温中,截疟之功,用量3-6克。

利水渗湿药

1.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之功,用于安神,可以和朱砂拌用,处方写朱茯苓或朱衣茯苓。

2.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有利水渗湿之功。

3.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有利水渗湿,泻热之功。性寒,能泻肾及膀胱之热,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

4.薏米,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之功。本品力缓,用量需大,宜久服,健脾炒用,其余生用。

5.车前子,甘,寒,归肾,肝,肺经,有利水通淋,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之功,用法用量,5-10克,布包入汤剂。

6.滑石,甘淡寒,归胃,膀胱经,有利水通淋,清解暑热之功。包煎。

7.木通,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有利水通淋,泄热,通乳之功。临床文献报道,有用大剂量关木通60克而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者,故本品用量不宜过大。

8.通草,甘,淡,微寒,归肺胃经,有清热利水,通乳之功。

9.金钱草,甘,淡,平,归肝,胆,肾,膀胱经,有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之功,用量30-60克。

10.海金沙,甘,寒,归膀胱,小肠经,有利水通淋之功。用法,布包入煎。

11.石苇,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有利水通淋,止咳之功。还能止血,可用于崩漏,吐血等。

12.萆薢,苦,平,归肝,胃,膀胱经,有利湿浊,祛风湿之功。

13.茵陈蒿,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有清利湿热,退黄疸之功。

14.地肤子,苦寒,归膀胱经,有清热利湿,止痒之功。

15.冬瓜皮,甘,微寒,归肺,小肠经,有利水消肿之功。

16.葫芦,甘.平,归肺,小肠经,有利水消肿之功。

17.赤小豆,甘,酸,平,归心脏,小肠经,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之功。

18.泽漆,别名,猫儿眼睛草,心,苦,微寒,有毒,归大肠,小肠,肺经,有利水消肿,化痰止咳,散结之功。用法,可外敷膏供内服或外用。

19.扁蓄,苦,微寒,归膀胱经,有利水通淋,杀虫止痒之功。

20.灯心草,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有利水通淋,清心除烦之功。

用法用量,1.5-2.5克,或入丸散,治心烦惊痫,朱砂拌用,处方写朱灯心,外用煅存性研末。

21.冬葵子,甘,寒。归大肠,小肠,膀胱经。有利水通淋,下乳,润肠之功。

温里药

1.附子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用量用法,入汤剂应先煎30到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

乌头有川乌、草乌两种,川乌,性味辛,苦温,有大毒,归心肝脾经,有祛风湿,散寒止痛之功,其散寒止痛作用较附子强,用量3~9克,若作散剂或酒剂,应减为1~2克,制过用,入汤剂,应先煎30~60分钟,避免与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等相反的药物同用。草乌,性味功效用法及注意事项与川乌同,而毒性更强,用量1.5~4.5克。

2.干姜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炮姜,性味苦,涩,温。归脾,肝经,功效与干姜相似,但温里作用弱于干姜,而长于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如吐血,便血,崩漏,等见血色暗淡,手足欠温,舌淡脉细者。

3.肉桂

性味归经,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用法用量:2~5克,研末冲服,每次1~2克或入丸散,入汤剂应后下,官桂作用较弱,用量可适当增加。

4.吴茱萸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舒缓下气,燥湿。

用量1.5~5克。

5.细辛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肾经。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用量用法,1~4课,外用适量,可研末吹鼻或外敷。

反藜芦。

6.花椒

别名川椒

性味归经,辛,热,有小毒,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

用量2~5克。

椒目,为花椒的种子,性味苦,寒,归脾、膀胱经。

功效,行水,平喘。用于水肿胀满,痰饮喘咳等。用量2~5克。

7.荜茇

性味归经,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止痛,用量2~5克

8.荜澄茄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膀胱经。

功效,温中止痛

用量2~5克

9.丁香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用量,2~5克

畏郁金。

10.高良姜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温中止痛。

11.小茴香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祛寒止痛,理气和胃。

用量3-8克。

12.胡椒

性味归经,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止痛。

用量,2~4克;研粉吞服每次0.5-1克。

消食药

1.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有消食化积,活血散瘀止痛。大剂量30克。焦山楂有消食止泻之功。

2.神曲,别名六神曲,甘,辛温,归脾胃经,有消食和胃之功。

3.麦芽,甘,平,归脾胃,肝经,有消食和中,回乳之功。大剂量30-120克,哺乳期不宜用。

4.谷芽,甘,平,归脾胃经,有消食和中,健脾开胃之功,大剂量30克。

5.莱菔子,辛,甘,平,归脾,胃,肺经,有消食化积,降气化痰之功。

6.鸡内金,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有运脾消食,固精止遗之功,用量用法,3-10克,研末服,每次1.5~3克,效果比煎剂好。

理气药

1.陈皮

辛,苦,温,归脾肾经,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之功。

2.青皮

苦,辛,温,为肝胆胃经,有疏肝破气,散结消滞之功。

3.枳实

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之功。

4.佛手

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有舒肝,理气,和中,化痰之功。

5.香橼

辛,微苦,酸,温,归肝,脾,肺经,有疏肝,理气,和中,化痰之功。

6.木香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有行气,调中,止痛之功,用量用法,3-10克,生用专行气滞,煨熟用以止泻。

7.香附

辛微苦,微甘,平,归肝,三焦经,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功。

8.乌药

别名台乌药,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之功。

9.沉香

别名陈水香,辛苦温,归脾,胃,肾经,有行气止痛,逆降调中,温肾纳气之功,用量用法,1-1.5克,研末冲服,也可以用原料磨汁服。

10.川楝子

别名金铃子,苦,寒,有小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有行气止痛,杀虫,疗癣之功。

11.荔枝核

甘,涩,温,归肝胃经,有理气止痛,祛寒散滞之功。

12.青木香

辛苦,微寒,归肝,胃经,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之功。散剂,1.5-2克吞服。

13.薤白

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之功。

14.檀香

别名,白檀香,辛温,归脾,胃,肺经,有理气调中,散寒止痛之功,用量用法,1-3克,或入丸散。

15.刀豆

甘温,归胃,肾经,有降气止呃之功。

16.柿蒂

苦平,归胃经,有降逆止呃之功。

17.甘松

辛,甘,温,归脾胃经,有行气止痛,开郁醒脾之功,用量3-6克。

18.娑罗子

别名苏罗子,开心果,甘温,归肝胃经,有疏肝理气,宽中和胃之功。

19.八月札

苦平,归肝胃经,有疏肝理气散结之功。

20.玫瑰花

甘,微苦,温,归肝,脾经,有行气解郁,和血散瘀之功。

21.绿萼梅

别名绿梅花,白梅花,红梅花,酸,涩,平,归肝,胃经,有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之功,用量,3-6克。

22.九香虫

咸,温,归脾肝肾经,有行气止痛,温肾助阳之功,用量3-5克。

驱虫药

1.使君子

甘温,归脾胃经,有杀虫消积之功,用量用法,6-10克,炒香嚼服,小儿每岁每天一粒~一粒半,总量不超过20粒,使用注意,大量服用能引起的眩晕,呕吐等反应,与热茶同服,也能引起呃逆,一般在停药后即可缓解,必要时可对证用药。

2.苦楝皮

苦寒有毒,归脾胃肝经,有杀虫,疗癣之功,本品有一定毒性,不宜持续和过量服用。

3.槟榔

别名大腹子,海南子。

辛苦温,归胃,大肠经,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之功,但用杀绦虫,姜片虫时,可用60-120克。

4.南瓜子

甘平,归胃,大肠经,有杀虫之功。

用量用法,60~120克,连壳或去壳后研细粉用冷开水调服。

5.鹤草芽

苦涩凉,归肝小肠大肠经,有杀虫之功,用法用量,本品不宜入煎剂,研粉吞服,每次30-50克,用温开水送服,小儿按每公斤体重,用0.7-0.8克计算。

6.雷丸

苦寒,有小毒,归胃大肠经,有杀虫之功,宜入丸、散剂,用以驱杀绦虫,每次服粉剂12-18克,日服3次,用冷开水调,饭后服,连服3天。

7.鹤虱

苦辛平,有小毒,归脾胃经,有杀虫之功,用于蛔虫,蛲虫及绦虫等多种肠寄生虫病。

8.榧子

甘平归肺,大肠经,有杀虫之功。

用法用量,30-50克,炒熟去壳,取种仁嚼服,也可连壳生用,打碎入煎剂,治钩虫病,每天用30-40个,炒熟去壳,在空腹时次嚼服,连服至大便虫卵消失为止。

9.贯众

苦,微寒,归肝脾经,有杀虫,清热解毒,止血之功,用以驱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用于止血宜炒炭用。

止血药

大蓟

甘苦凉,归心肝经,有凉血止血,散瘀消痈之功。

近年来,以本品治疗高血压病及肝炎,有降压及利胆退黄的作用。

小蓟

甘凉,归心肝经,有凉血止血,解毒消痈之功。

地榆

苦酸,微寒,归肝胃大肠经,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对于大面积烧伤,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引起中毒性肝炎。

苎麻根

甘寒,归心肝经,有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利尿,解毒之功。

紫珠

苦涩凉,归肝,肺,胃经,有收敛止血,解毒疗疮之功。研末服,每次,1.5~3克。

白茅根

甘寒,归肺,胃,膀胱经,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功。

槐花

别名槐米,苦微寒,归肝大肠经,有凉血止血之功,用于各种出血证。尤善治疗下部出血。

侧柏叶

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有凉血止血,祛痰止咳之功。外用泡酒涂擦头皮,可治疗脂溢性皮炎。有乌发,生发作用。

仙鹤草

别名脱力草,苦涩平,归肺肝脾经,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之功。能治疗阴痒(滴虫性阴道炎。),取本品120克浓煎冲洗阴道。

白及

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研末用每次,1.5-3克。传统认为本品于乌头相反。

棕榈炭

苦,涩,平。归肺肝大肠经,有收敛止血之功。用于各种出血证而无瘀滞者。研末服,每次1~1.5克。

血余炭

苦平,归甘胃经,有止血散瘀,补阴利尿之功。研末服,每次1.5-3克。

三七

别名参三七,田七。

甘微苦温,归肝胃经。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之功,研末吞服每次1-1.5克。

茜草

苦寒归肝经,有凉血止血,活血去瘀之功。

蒲黄

甘平,归肝心包经,有收涩止血,行血去瘀之功。

花蕊石

酸涩平,归肝经,有止血化瘀之功。

艾叶

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之功。主要用于虚寒性的出血病证,对妇女崩漏下血尤为适宜。

灶心土

别名伏龙肝,

辛,微温,归脾胃经,有温中止血,止呕,止泻之功,15-30克,布袋包。或用60-120克煎汤代水。

羊蹄

苦涩寒,归心肝大肠经,有凉血止血,杀虫疗癣之功。

藕节

甘涩平,归肝肺胃经,有收敛止血之功,生用止血化瘀,炒炭用收涩止血。

活血化瘀药

川芎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研末吞服每次1-1.5克。

乳香

辛苦温,归心肝脾经,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之功。

没药

苦平,归心肝脾经,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之功。

元胡

辛苦温,归心肝脾经,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研末服,每次1.5-3克,用温开水送服,醋制可加强止痛之功。

郁金

辛苦寒,归心肝胆经,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肿之功。

丁香莫与郁金见。

姜黄

辛苦温,归肝脾经,有破血行气,通络止痛之功。

莪术

辛苦温,归肝脾经,有破血去瘀,行气止痛之功。

醋制能加强止痛作用。

三棱

别名荆三棱,京三棱

苦平,归肝脾,有破血去瘀,行气止痛之功,醋炒能加强止痛之功。

丹参

别名:紫丹参

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有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之功。

反藜芦。

虎杖,

别名阴阳莲,大叶蛇总管。

苦寒,归肝胆肺经,有活血定痛,清热利湿,解毒,化痰止咳之功。

益母草

辛苦微寒,归心肝,膀胱经。有活血祛瘀,利尿消肿之功。

鸡血藤

苦微甘温,归肝经,有行血补血,舒筋活络之功。

桃仁

苦平,归心肝肺大肠经,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之功。

红花

辛温,归心肝经。有活血祛瘀,通经之功。

五灵脂

苦甘温,归肝经,有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之功。

用法用量,3-10克,包煎,或入丸,散用。

孕妇慎用,人生畏五灵脂。

牛膝

苦酸平,归肝肾经,有活血去瘀,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之功。

穿山甲

咸,微寒,归肝胃经,有活血通经,下乳,消肿排脓之功。

可研粉吞服,每次1-1.5克。

土鳖虫,土元,地鳖虫,蛰虫。

咸寒,有小毒,归肝经,有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之功。

用法用量,3-10克,研末吞服,每次1-1.5克。

水蛭

别名,蚂蝗

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有破血逐瘀之功。

用法用量,3~6克,焙干研末吞服,每次0.3-0.5克。

虻虫

别名牛虻

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有破血逐瘀止痛。

用量用法,1-1.5克,焙干研末吞服,每次0.3克。

降香

辛温,归心肝经,有活血散瘀,止血定痛之功。

用量用法,3-6克;研末吞服,每次1-2克。外用适量,研末外敷患处。

泽兰

苦辛微温,归肝脾经,有活血祛瘀,行水消肿之功。

自然铜,心,平,归肝经,有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之功。

用量用法,10-15克,煅研细末入散剂,每次0.3克。

王不留行

别名留行子,王不留

苦平,归肝胃经,有活血通经,下乳汁之功。

刘寄奴

别名化食丹

苦温,归心脾经,有破血通经,散瘀止痛之功。

苏木

甘咸微辛平,归心肝脾经,有活血通经去瘀止痛之功。

干漆

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胃经,有破血祛瘀,通经,杀虫之功。

本品破血通经之力较强,入丸散剂用,每次吞服0.06-0.1克,不宜入煎剂。

畏螃蟹。

化痰药

1.半夏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

反乌头

2.天南星

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之功。

制南星5-10克,生南星多入丸散用,一次量0.3-1克。

3.白附子,

别名禹白附

辛甘温,有毒,归脾胃经,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之功。

4.白芥子

辛温归肺经,有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

近年来治疗渗出性胸膜炎,有消除胸腔积液的作用。

5.皂荚

辛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有去痰开窍之功。

用量用法,1.5克,焙焦存性,研粉吞服,每次0.6-1.5克。

6.桔梗

苦辛平,归肺经,有开宣肺气,祛痰,排脓之功。

7.旋覆花

苦辛咸,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有消痰行水,降气止呕之功,包煎。

8.白前

心甘平,归肺经,有祛痰,降气止咳之功。

9.前胡

苦辛微寒,归肺经,有降气祛痰,宣散风热之功。

10.瓜蒌

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瓜蒌皮清肺化痰,利气宽胸,瓜蒌仁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全瓜蒌兼具以上功效。

全瓜蒌10-20克,瓜蒌皮6-12克,瓜蒌仁20~15克。

反乌头

11.贝母

川贝母,苦,甘,微寒,

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

有化痰止咳清热散结之功。

反乌头。

12.天竺黄

别名,竹黄

甘,寒,归心,肝,胆经。

有清热化痰,清心定惊之功。

研粉吞服,每次,0.6-1克。

13.竹茹

甘微寒,归肺胃,胆经。

有清化热痰,除烦止呕之功。

14.竹沥

别名竹油

甘寒,归心肺胃经。

有清热化痰之功。

用量用法,30-50克,冲服。

15.海浮石,咸,寒,归肺经。

有清肺化痰,软坚散结之功。

16.海蛤壳

苦咸,寒,归肺胃经。

有清肺化痰,软坚散结之功。

用量用法,10-15克,蛤粉宜包煎,入丸散,1~3克。

17.礞石

甘咸平,归肺,肝经,有下气消痰,平肝镇惊之功。

入丸散剂,1.5-3克。

18.海藻

辛寒,归肝胃肾经,有消痰软坚,利水之功。反甘草。

19.昆布

咸寒,归肝胃肾经,有消痰软坚,利水之功。

20.黄药子

苦寒,归肺,肝经。

有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

本品多服久服,可引起消化道反应,并对肝功能有一定损害。

21.胖大海

别名安男子

甘寒,归肺,大肠经

有清宣肺气,清肠通便之功。

3-5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22.猪胆汁

苦,寒,归肺,肝胆经

有清肺化痰,清热解毒之功。

23.蔊菜

辛苦平,归肺肝经。

有祛痰止咳,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

止咳平喘药

杏仁

别名苦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功,宜后下,有小毒,勿过量,婴儿慎用。

百部

甘苦平,归肺经,有润肺止咳,灭虱杀虫之功,本品尚可用于荨麻疹,皮炎,体癣,蚊虫叮咬,以鲜品切段,用断面涂擦患处。

紫苑

苦甘,微温,归肺经,有化痰止咳之功。

苏子

辛温,归肺,大肠经,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功。

桑白皮

甘寒,归肺经,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本品尚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可用治高血压病。

葶苈子

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

近年以本品研末服,或配伍附子,黄芪等应用,对肺心病,心力衰竭,水肿喘满有效。

枇杷叶,

苦平,归肺胃经,有化痰止咳,胃降逆之功。

马兜铃

苦微辛寒,归肺大肠经,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剂量过大,易致呕吐。

矮地茶

别名紫金牛,平地木,老勿大

苦平,归肺肝经,有止咳祛痰,利水渗湿,活血去瘀之功。

白果

别名银杏,甘苦涩平,有小毒,归肺经,有敛肺平喘,收涩止带之功。

洋金花

别名曼陀罗,风茄花

辛温有毒,归心肺脾经,有止咳平喘止痛,镇痉之功

用量用法,0.3-0.6克

散剂吞服,如做卷烟吸,分次用,每日量不超过1.5克,外用适量,本品有剧毒,应控制剂量,以免中毒,青光眼,眼压增高者忌用,心脏病,高血压,以及体弱、孕妇均当慎用,因本品服后妨碍出汗,故表证未解者忌用,又,热咳痰稠,咳痰不利者亦慎用。

安神药

朱砂

别名辰砂,甘寒,归心经,有镇心安神,清热解毒之功

用量用法,0.3-1克,研末冲服。

入丸散剂,或拌染他药同煎。外用适量,内服不宜过量也不可持续使用,免汞中毒,肝肾功能不正常者,慎用朱砂,以免加重病情。

磁石

辛咸寒,归肝心肾经,有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之功。

入丸散每次用1-3克。

龙骨

甘涩微寒,归心肝经,有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收敛固涩之功。

入汤剂宜先煎,收敛固涩煅用,其他生用。

琥珀

甘平,归心肝膀胱经,有定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之功。

用量用法,1.5-3克,研末冲服,不入煎剂。

酸枣仁

甘平,归心肝经,有养心安神,敛汗之功。

柏子仁

甘,平,归心肾大肠经,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之功。

远志

辛苦,微温,归肺心经,有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肿之功。

有溃疡病及胃炎者慎用。

合欢皮

甘平,归心肝经,有安神解郁,活血消肿之功。

平肝熄风药

羚羊角,

辛寒,归肝心经,有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

用量用法,1~3克,入煎剂宜另煎冲服,磨汁或锉末服,每次0.3-0.5克。

石决明

咸寒,归肝经,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之功。

先煎

牡蛎

咸,微寒,归肝肾经,有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之功。

先煎,除收敛固涩系煅用外,均生用。

珍珠

甘咸寒,归心肝经,有镇心定惊,清肝除翳,收敛生肌之功。

用量用法,0.3-1克,多入丸散。

珍珠母,

咸,寒,归肝心经,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之功,先煎。

玳瑁

咸寒,归心肝经,有平肝定惊,清热解毒之功。

用量用法,3-6克,入丸散,少煎服。或用水磨汁服。

紫贝齿,

咸平,归肝经,有镇静安神,清肝明目之功,打碎先煎。

代赭石

苦,寒,归肝,心经,有平肝潜阳,降逆,止血之功。

钩藤

甘微寒,归肝心包经,有息风止痉,清热平肝之功,不宜久煎,宜后下。

天麻

甘平,归肝经,有熄风止痉,平肝潜阳之功,研末吞服,每次1-1.5克。

刺蒺藜

别名白蒺藜,苦辛平,归肝经,有平肝疏肝,祛风明目之功。

决明子,

甘苦,微寒,归肝大肠经,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之功。

穞豆衣

甘平,归肝经,有养血平肝,滋阴清热之功。

全蝎

别名全虫,辛平,有毒,归肝经,有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用量用法,2~5克,研末吞服,每次0.6-1克。

蜈蚣

辛温有毒,归肝经,有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

用量用法,1-3克,研末吞服,每次0.6-1克。外用适量,研末或油浸涂敷患处。

白僵蚕

别名僵蚕,天虫,

咸心平,归肝肺经,有熄风止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之功,散剂每服1~1.5克,散风热宜生用,一般多炒制用。

地龙

咸寒,归肝脾膀胱经,有清热熄风,平喘,通络,利尿之功,研末吞服,每次1~2克。

罗布麻

淡涩,微寒,归肝经,有平肝,清热,降血压,利尿之功。

水煎服或开水泡服。

开窍药

1.麝香,又称当门子

辛温归心脾经,有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催产之功。

用法用量,0.06-0.1克,入丸散,不宜入煎剂。

2.冰片

梅片、龙脑冰片

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

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之功

用法用量,0.03-0.1克,入丸散,不宜入煎剂。

3.苏合香

辛,温,归心脾经,有开窍辟秽,止痛之功。

用量用法,0.3-1克,宜入丸剂,不入煎剂。

4.石菖蒲

辛温,归心胃经,有开窍宁神,化湿和胃之功。

补气药

人参

别名白参,红参,野山参,吉林参,别直参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

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之功。

用量用法,5-10克,文火另煎;研末吞服,每次1-2克,日服2~3次。如挽救虚脱,将15-30克煎汁分次灌服。反藜芦,畏五灵指,畏皂荚,服人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

西洋参

苦,味甘寒,归心,肺,肾经,有补气养阴,清火生津之功,反藜芦,3-6克另煎,忌铁器火炒。

党参,

甘平,归脾肺经,有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之功,反藜芦。

太子参

别名孩儿参,童参,甘微苦平,归脾肺经,有补气生津之功。

黄芪

甘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脱毒生肌,利水消肿之功,补气升阳宜制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白术

别名于术

苦甘,温,归脾胃经,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山药

甘平,归脾肺肾经,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之功,煎服10到30克,大量60到250克,研末吞服,每次60-10克,补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扁豆

别名白扁豆

甘,微温,归脾,胃经,有健脾化湿之功,健脾止泻宜炒用,消暑宜生用。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之功,清火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以制用,反大戟,芫花,海藻。

大枣

别名红枣

甘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之功。

饴糖

别名胶饴

甘温,归脾胃经,肺经,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之功。

蜂蜜

别名白蜜

甘平,归脾肺,大肠经,有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肠通便之功。

补阳药

1.鹿茸

甘咸温,归肝肾经,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之功。

用量用法,1-3克。研细末,一日3次分服,或入丸散,随方配制。

2.鹿角,

味咸性温,归肝肾经,有补肾助阳,兼能活血散瘀消肿之功,用量5~10克,水煎服或研末服。

3.鹿角胶,味甘咸,性温,归肝肾经。

有补肝肾,益精血之功,并有良好的止血作用,用量5-10克,用开水或黄酒加温烊化服,或入丸散膏剂。

4.巴戟天,辛甘微温,归肾经,有补肾助阳,祛风除湿之功。

5.肉苁蓉

别名,淡大芸,

甘,咸,温,归肾、大肠经,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之功。

6.仙茅

辛,热;有毒,归肾经,有温肾壮阳,祛寒除湿之功。

7.淫羊藿,

别名仙灵脾,辛甘温,归肝肾经,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之功。

8.葫芦巴

别名芦巴子

苦温,归肝肾经,有温肾阳,逐寒湿之功。

9.杜仲

甘温,归肝肾经,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之功,炒用疗效较生用为佳。

10.续断,

又名川断

苦甘辛,微温,归肝肾经,有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之功。还可消肿,止痛,生肌。崩漏下血宜炒用。

11.狗脊,

别名金毛狗脊,

苦甘温,归肝肾经,有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之功。

12.骨碎补,

别名猴姜,毛姜,申姜

苦温,归肝肾经,有补肾,活血,止血,续伤。

13.补骨脂

别名破故纸

辛苦,大温,归肾脾经,有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之功。

14.益智仁

辛温,归脾肾经,有温脾开胃摄唾,暖肾固精缩尿之功。

15.冬虫夏草,

甘温,归肾,肺经,有益肾补肺,止血化痰之功。

用量用法,5-10克,煎汤服,或与鸡鸭,猪肉等炖服,也可以入丸散。

16.蛤蚧

咸平,归肺肾经,有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咳,宜精血之功。

用量用法,3-7克,水煎服。研末服,每次1-2克,一日3次;浸酒服用1~2对。

17.胡桃肉,

甘温,归肾肺,大肠经,有补肾,温肺,润肠之功,定喘止咳宜连皮用,润肠通便宜去皮用。

18.紫河车,

别名胎盘,人胞。

甘咸温,归肺肝肾经,有补精,养血,益气之功。

用量用法,1.5-3克,研末装胶囊吞服,一日二、三次,重症用量加倍,也可以入丸散,如用鲜胎盘,每次半个至一个,水煮服食。

19.菟丝子

辛甘平,归肝肾经,有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之功。

20.沙苑子

别名潼蒺藜、沙苑蒺藜。

甘温,归肝肾经,有补肾固精,养肝明目之功。

21.锁阳

甘温,归肝肾大肠经,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之功。

22.黄狗肾

别名狗鞭,咸,温,归肾经,有补肾壮阳之功,用量1.5-3克,入丸散。

23.韭子

辛,甘,温,归肝肾经,有补肝肾,暖腰膝,壮阳,固精之功。

24.阳起石,咸,微温,归肾经,有温肾壮阳之功。

补血药

1.当归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有补血,活血,止痛,润肠之功,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和血(补血活血)用全当归,酒制能加强活血功效。

2.熟地黄

甘,微温,归肝肾经,有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之功。宜与健脾的药如砂仁,陈皮等同用,熟地炭用于止血。

3.何首乌

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有补益精血,截虐,解毒,润肠通便之功,补益精血,当用制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用生生首乌;鲜首乌解毒的功效较生首乌更佳。

4.白芍

苦酸,微寒,归肝脾经,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

反藜芦。

5.阿胶

别名驴皮胶

甘平,归肺,肝肾经,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之功。

用量用法,5-10克,用开水或黄酒化服,入汤剂应烊化冲服,止血宜蒲黄炒,润肺宜蛤粉炒。

6.龙眼肉

别名桂圆肉,甘,温,归心脾经,有补心脾,益气血之功。

补阴药

1.沙参

甘微寒,归肺胃经,有清肺养阴,益胃生津之功,反藜芦。

2.麦门冬

别名麦冬,寸冬

甘,微苦,微寒,归肺辛胃经,有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之功,清养肺胃之阴多去心用,滋阴清心大多较心用。

3.天门冬,

别名天冬,明天冬

甘苦,大寒,归肺肾经,有清肺降火,滋阴润燥之功。

4.石斛

甘微寒,归胃肾经,有养胃生津,滋阴除热之功,入汤剂宜先煎。

5.玉竹,

别名,葳蕤

甘平,归肺,胃经,有滋阴润肺,生津养胃之功,清热养阴生用,滋补养阴制用。

6.黄精

甘平,归脾,肺肾经,有润肺滋阴,补脾益气之功。

7.百合

甘,微寒,归肺心经,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

8.枸杞子

甘平,归肝肾,肺经,有滋补肝肾,明目润肺之功。

9.桑葚

甘,寒,归心肝肾经,有滋阴补血,生津润肠之功。

10.墨旱莲

别名旱莲草

甘酸,寒,归肝肾经,有滋阴益肾,凉血止血之功。

11.女贞子

甘苦凉,归肝肾经,有补益肝肾,清热明目作用。

12.龟板,

血板,烫板,砂炒炮用,或醋炙用。

甘,咸,寒,归肝肾心经,有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的作用。先煎。

本品能软坚去瘀治难产,孕妇慎用。

13.鳖甲

咸寒,归肝经,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之功,先煎,滋阴潜阳宜生用,软坚散结宜醋炙用。

14.黑芝麻

别名,巨胜子

甘平,归肝肾经,有补益精血,润燥滑肠之功,宜炒熟用。

收涩药

1.五味子

酸,温,归肺,肾心经,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之功,用量,2~6克,研末服每次1~3克,本品研末内服对慢性肝炎转氨酶升高者有降低作用。

2.乌梅

酸平,归肝肺,脾大肠经,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之功。外用适量,1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止泻宜炒炭用。

3.五倍子

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有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作用。

用量用法,1.5-6克,入丸散剂用。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研末撒敷。

4.浮小麦

甘,凉,归心经,有益气,除热,止汗作用。

煎汤服,或炒焦研末服。

5.小麦,味甘性凉,归心经,有养心除烦之功,适用于妇女脏燥,悲伤欲哭之证。

6.糯米稻根

甘平,归心,肺经,有益胃生津,止汗退热之功。

7.麻黄根

甘平,归肺经,有止汗之功。

8.椿皮

苦涩寒,归大肠胃肝经,有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之功。

9.石榴皮

酸涩,温,归胃大肠经,有涩肠止泻,杀虫之功。

10.诃子

别名诃黎勒

微苦酸涩性平,归肺大肠经,有涩肠,敛肺,下气,利咽之功。敛肺清火开音宜生用,涩肠止泻宜煨用。

11.肉豆蔻,

别名肉果,玉果

辛温,归脾胃,大肠经,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之功。散剂1.5-3克,煨熟用可增强温中止泻作用。

12.赤石脂

甘酸涩温,归大肠胃经,有涩肠止泻,止血作用。外用收敛生肌,敛疮。

13.禹余粮

别名禹粮食,余粮石

甘涩平,归胃大肠经,有涩肠止血,收敛止血作用。

14.罂粟壳

别名,米壳,御米壳

酸涩平,有毒,归肺,大肠肾经,有敛肺涩肠,止痛作用。

用量用法,3-10克,止咳宜蜜炙,止血,止痛宜醋炒。

15.莲子

甘涩平,归脾肾心经,有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作用,还可用于妇女崩漏,白带过多等症,有养心,益肾固涩作用。

16.莲须

味甘涩性平,有清心固肾,涩精止血作用,用量1.5~5克。

17.莲子心

五版中药知识点总结

味苦性寒,有清心,去热,止血,涩精作用,用量1.5~3克。

18.莲房

别名,莲蓬壳,味苦涩,性温,消瘀止血,可治崩漏下血,尿血等证,炒炭用,用量5-10克。

19.荷叶,味苦,涩,性平,有清暑利湿,升阳止血之功。

20.芡实

别名鸡头实,干涩,平,归脾肾经,有补脾祛湿,益肾固精作用。

21.山萸肉,别名枣皮,酸微温,归肝肾经,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作用。

22.金樱子

酸涩平,归肾膀胱大肠经,有固精缩尿,涩肠止泻作用。

23.桑螵蛸

甘咸平,归肝肾经,有补肾助阳固精缩尿作用。

24.覆盆子

甘酸微温,归肝肾经,有益肾固精,缩尿之功。

25.乌贼骨

别名海螵蛸

咸涩,微温,归肝肾经,有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作用

用量用法,6-12克。如研末吞服,每次1.5-3克,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26.刺猬皮

苦平,归胃大肠肾经,有收敛止血,固精缩尿之功。

用量用法,3-10克。研末服每次1.5-3克。

涌吐药

1.瓜蒂

别名瓜丁,苦丁香

苦寒,有毒,归胃经,内服涌吐热痰,宿食,外用研末吹鼻,可引去湿热。

用量用法,2:5~5克,入丸散0.3-1.0克。外用适量,研末搐鼻,带鼻中流出黄水即停药。

体虚,失血及上部无实邪者忌服,服药后含砂糖一块,下咽,能增强药力。如中毒剧烈呕吐不止,用麝香0.1~0.15克,开水冲服可解。

2.常山,

别名鸡骨常山

苦辛寒有毒,归肺,心肝经

有涌吐痰饮,截疟之功。

用量用法,5-10克,涌吐可生用,截虐宜酒炒用,本品作用强烈能损正气,体虚者慎用。

3.胆矾

别名鸭嘴绿胆矾

酸辛寒有毒,归肝胆经,内服涌吐风痰,毒物;外用解毒收湿,蚀疮去腐。

用量用法,内服0.3-0.6克,温汤化服。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用水溶化外洗。

4.藜芦

辛苦寒,有毒,归肺胃肝经,有涌吐风痰,杀虫之功。

用量用法0.3-0.9克,为丸散服。外用研末,油调涂。反细辛芍药及五参,服之吐不止,饮葱汤可解。

外用药及其他

1.硫磺

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外用杀虫止痒,内服壮阳通便。内服1~3克。

2.雄黄

别名明雄黄,雄经,腰黄。

辛苦温,归心肝,胃经,有解毒杀虫之功。

外用适量,研末服,调敷或烧烟熏,内服0.3~0.9克,入丸散。

3.砒石

别名信使,砒霜,白砒,红砒,

辛大热,有大毒,归肺肝经

外用蚀疮去腐,内服劫痰平喘。

内服每次0.002-0.004克。

4.轻粉

别名汞粉,水银粉,辛寒燥烈有毒,外用攻毒杀虫,内服利水通便。内服0.1-0.2克,入丸散。

5.升药,别名升丹,三仙丹。

有毒,外用可拔毒去腐。

6.铅丹

别名黄丹,广丹,东丹

辛,微寒,有毒,归心肝经。

外用解毒止痒,收敛生肌。内服截虐。

内服0.3-0.6克,入丸散。

7.炉甘石,

别名甘石

甘,平,归肝胃经,有明目去翳,收湿生肌之功,外用适量,水飞点眼,研末撒或调敷。

8.硼砂,

别名,月石,蓬砂

甘,咸,凉,归肺胃经,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内服1.5-3克。

9.明矾,

别名白帆,枯矾

酸寒,归肺肝脾,胃,大肠经,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止血止泻,清热消痰之功,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化水洗,内服1-3克,入丸散。

10.皂矾

别名青矾,绛矾,绿矾

酸凉,归肝脾经,有解毒燥湿,杀虫补血之功,内服每次0.8-1.6克,煅用,入丸散。

11.毛茛,别名老虎脚迹草,

辛温有毒,外用发泡,杀蛆和孑孓。

12.大蒜,

辛温,归脾胃肺经,能消肿,解毒,杀虫之功。

13.斑蝥

辛,寒有毒,攻毒蚀疮,破血散结。

内服0.03-0.06克,做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贴发泡,或酒醋浸涂。

14.蟾酥,

甘辛温有毒,有解毒消肿,止痛开窍之功,内服0.015-0.03克,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入膏药内贴患处。

15.马钱子

别名番木鳖

苦寒有毒,归肺脾经,有通络散结,消肿定痛之功,外用适量,研末吹喉或调涂,内服0.3-0.9克,做丸散服。

16.蛇床子

辛苦温,归肾经,有温肾壮阳,散寒祛风,燥湿杀虫之功。

17.露蜂房

甘平有毒,归胃经,有攻毒,杀虫,祛风之功,研末1.5-3克,内服煎汤6-12克。

18.木芙蓉叶

辛平,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19.血竭

别名麒麟竭

甘咸平,归心肝经。

外用止血生肌敛疮,内服活血散瘀止痛。

外用适量研末敷,内服每次1-1.5克,入丸散,无瘀血者不宜服。

20.樟脑

别名,潮脑,脑子

辛热有毒,归心经,外用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内服开窍辟秽。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内服0.1-0.2克入丸散,或用酒融化服。

21.大风子

辛热有毒,祛风燥湿,攻毒杀虫,内服一次0.3-1.0克,外用适量,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

22.木槿皮

甘苦凉,有清热杀虫,止痒之功,内服3-10克,外用适量,酒浸擦或煎水熏洗。

23.丝瓜络

甘平,有去风通络,解毒化痰之功。

24.松香

苦甘温,归肝脾肺经,有燥湿杀虫,拔毒生肌之功,内服每次0.5-1.0克,入丸散或浸酒。

25.孩儿茶

苦涩凉,归肺经,有收湿敛疮,生肌止血之功,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内服0.1-1克,入丸散。

26.瓦楞子

咸平,归肺胃肝经,有消痰化瘀,软坚散结之功。

用量用法10-30克,宜久煎,研末服每次1-3克。消痰散结宜生用,制酸止痛宜煅用。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